恐惧类型
 
求助热线
若水心理官方QQ:
社交恐惧咨询预约:
TEL:0532-86946938
青岛青少年领袖素质夏令营 

奖励就一定能提高孩子成绩么?

发布时间:2015-11-30 点击量:

我们都是斯金纳的小白鼠,在工作中,我们以为多发工作或奖金,就一定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在教育中,我们以为给孩子更多的奖励,孩子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在如此的观念下,我们也的确如此做了。

有个有趣的故事,A城市有两个穷屌丝,对某某大歌星一直期待许久。终于有一天,此大歌星到A城市开演唱会。可是门票很贵,他们买不起。于是,他们就去找主办方,希望可以便宜。然后主办方就告诉他们,场地需要很多工人,如果他们在这里做工,就可以换得门票。工作3个小时,就可以到后排,工作8个小时就可以到中间,工作到12个小时就可以到前排。这俩人很是高兴,就开始努力工作了。工作了3小时以后,又想得到中间的门票,然后直到工作了12个小时,他们终于得到了前排的座位。他们很是兴奋,可是工作了一天实在太累了,等到演唱会正式开始的时候,他们都已经累得睡着了。奖励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毫无意义了。奖励只有在期望中,才具有激励的功能。这种期望,却往往会误导我们。我们会以为工作是为了奖励,学习是为了奖励。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R·莱佩尔和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格林对此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招募了51个年龄在3到四岁的学龄前儿童。所有参与研究的儿童都对绘画感兴趣。这是很关键的,因为莱佩尔和格林想要观察奖励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随后孩子们被随机分配到下面的其中一种情境中:

A组:期望的奖励。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被告知,如果她们参与实验的话,就会得到一份带有金色印章和缎带的证书。

B组:意外惊喜的奖励。在这种情境中,他们同样会得到上面那种情境下的奖励,不过关键一点是,他们是在绘画活动结束之后才被告知这一情况的。

C组:没有奖励。这一情境中的孩子没有期望的奖励,也不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每个孩子被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里作画6分钟,随后根据设定的情境给予或不给他们奖励。然而,随后的几天里,通过单向的玻璃镜观察孩子们是多么自愿地持续绘画。

下面就是根据实验情境得来的他们作画时间的百分比图标:

在有期望奖励的情境下的孩子们自发的绘画的兴趣已经下降了(而没有奖励或有意外奖励的组在统计数值上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所以,那些先前喜欢绘画的孩子们,在对他们的活动给予期望的奖励后,他们的动力反而减少了。事实上期望的奖励降低了一半的自发作画的兴趣。不仅如此,对有期望奖励的孩子们的相关的绘画的没有那么有美感。切实的奖励对内在的动力有本质上的负面的作用(……),即使切实的奖励是作为对表现优秀的一种指示,他们也会减少对感兴趣的活动的内在的动力。

研究甚至还发现奖励会降低人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如果过度奖励孩子,那么就会发现本来孩子的爱好,变成了她最讨厌的东西。正如考试毁了我们的爱好一样,奖励也有类似的功能。

 
 
版权所有:青岛若水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隆基花园1号楼2单元602(长江路新华书店对面) 电话:0532-86946938 E-mail:1726015325@qq.com 鲁ICP备14017067号-1